近日,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xù)好轉,復工復產的穩(wěn)步推進,迎來了一個消費的“小陽春”。餐館、景區(qū)、茶樓,以及商場、超市、健身館,都出現了“報復性消費”。這對提振消費信心,拉動經濟,無疑是利好消息。
但據媒體開展的調查,多數網友選擇了“不會報復性消費”。顯然在“報復性消費”上,跟風的盲目者減少,理性消費者增多。甚至一些原來大手大腳花錢的年輕消費者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財觀和消費觀,悄然轉變了生活方式,從“月光族”轉向“儲蓄族”。
究其原因,一則受疫情影響,部分行業(yè)不景氣,從業(yè)者收入下降,影響了消費能力;二則疫情期間的“宅家封控”也讓不少年輕消費者警醒,希望通過儲蓄增強自己抵御風險的能力。此外,尚不理想的消費環(huán)境也不利于消費者大膽消費。據中消協不久前發(fā)布的 《“凝聚你我力量”消費維權認知及行為調查報告》顯示,只有約六成受訪者對當前消費環(huán)境表示放心,近三成受訪者與經營者產生過消費糾紛。九成受訪者遇到消費糾紛會采取維權行動,但僅三成受訪者對維權結果表示滿意。
所謂“報復性消費”是指短期集中釋放受到壓制的消費的行為,而要維持消費旺盛,更需要長期穩(wěn)定的消費能力。消費需要刺激,短期釋放僅是表象,中長期消費還要靠穩(wěn)定的就業(yè)、不斷增長的收入以及良好的消費環(huán)境來支撐。
消費首先要“量入為出”,因此,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才是恢復消費信心,提升消費需求的根本。只有藏富于民,才能做到持久穩(wěn)定消費。只有改善消費環(huán)境,才能讓消費者放心消費。
所以,指望“報復性消費”不如創(chuàng)造消費條件,如加快復產復工進程,在提高勞動者就業(yè)和收入上再發(fā)力,人們才能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有更強的消費能力;打擊不法商家,讓消費者維權更便利,改善消費環(huán)境,讓消費者大膽放心地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