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聶國春)4月中旬,一張關于央行數字貨幣測試錢包的截圖和數字貨幣將率先在蘇州試點的消息引發(fā)關注。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隨后回應稱,網傳的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信息為技術研發(fā)過程中的測試內容,并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fā)行。
數字人民幣到底何時落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兩會期間表示,試點測試并不意味著正式落地發(fā)行,數字人民幣的正式推出尚沒有時間表。
易綱指出,人民銀行較早開始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工作,2014年即成立專門團隊,開始對數字貨幣發(fā)行框架、關鍵技術、發(fā)行流通環(huán)境及相關國際經驗等問題進行專項研究。2017年末,經批準,人民銀行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yè)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DC/EP的研發(fā)。DC/EP在堅持雙層運營、現金(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了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fā)、聯調測試等工作。“數字人民幣的研發(fā)工作正遵循穩(wěn)步、安全、可控、創(chuàng)新、實用原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以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wěn)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易綱指出,目前的試點測試還只是研發(fā)過程中的常規(guī)性工作,并不意味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fā)行。
網上流出的農行數字貨幣錢包截圖顯示,其主要功能與銀行電子賬戶日常支付與管理功能基本相似,首頁有“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以及DC兌換和錢包管理功能。
那么,究竟什么是數字貨幣?它與日常使用的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有什么區(qū)別?推出數字貨幣又有什么意義呢?
據了解,數字貨幣簡稱“DC/EP”(Digital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DC即數字貨幣,EP則是電子支付。央行數字貨幣是指中央發(fā)行的數字貨幣,具有國家信用,與法定貨幣等值。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此前對其進行了清晰定義,即“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tài)”“是具有價值特征的數字支付工具”。央行數字貨幣采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即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老百姓。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定貨幣,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只是一種支付方式,它們的效力不同。具體來說,央行數字貨幣等同于現金,代表的是國家信用,具有法償性,不能拒收。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代表的是商業(yè)信用,需要綁定銀行賬戶,機構或個人不接受支付寶或微信付款,在法律上則沒有問題。“相比非銀行支付方式,央行數字貨幣安全性更高、使用范圍更廣,而且不用綁定銀行賬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支付行業(yè)的賬戶壁壘。”董希淼說,數字貨幣的落地意味著我們既可以和現金一樣離線支付,又免去了現金找零和遺落的麻煩。
易綱強調指出,當前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驅動力,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fā)和應用,有利于高效地滿足人們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對法定貨幣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偽水平,助推我國數字經濟加快發(fā)展。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陳風看來,現有貨幣的發(fā)行、印制、回籠和貯藏等環(huán)節(jié)成本較高,流通體系層級多,且攜帶不便、易被偽造、匿名不可控,實現數字化的必要性與日俱增。但在賬戶服務和通信網絡覆蓋不佳的地區(qū),電子支付無法滿足支付需求。央行數字貨幣脫離了銀行賬戶的限制,又在技術的加持下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現鈔的最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