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廣州訊(陳曉瑩 記者李青山)7月26日,記者從廣州市消委會發(fā)布的《2021年上半年全市消委會受理消費者投訴情況分析通報》獲悉,上半年,廣州全市各級消委會共接受消費者投訴和咨詢78337件,其中接受消費者投訴72716件,成功調解率為72.6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478.64萬元。上半年投訴量總體下降9.26%,盲盒銷售、直播帶貨、社團團購等網絡購物的新興問題層出不窮。
據了解,上半年,服務類投訴普遍下降。除文化娛樂體育服務、郵政業(yè)服務、互聯(lián)網服務、教育培訓服務和公共設施服務以外,其余類別的服務投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旅游服務、電信服務、保險服務和銷售服務下降較多,降幅均超過60%。
通報顯示,從廣州全市消費投訴分布的領域來看,上半年全市的投訴熱點除了集中在傳統(tǒng)的消費領域,如互聯(lián)網服務、生活社會服務類和服裝鞋帽類以外,也有部分聚焦在新的消費模式上,如盲盒銷售、直播帶貨、社團團購等產生的新消費問題。
互聯(lián)網服務的投訴持續(xù)攀升。對比去年同期,今年的互聯(lián)網服務投訴量上升了24.92%。消費者投訴主要集中在有線寬帶接入服務,共計12332件,占互聯(lián)網服務投訴的九成。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包括:三線整治被強行斷網、網速不達標、網絡故障未及時修復、退款周期過長等。另外,網絡游戲服務的投訴也較為突出,今年上半年共計246件,主要集中在賬號或裝備被盜、賬號無故被封、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消費等方面的問題。
吃穿住娛相關的商品和服務類仍是投訴熱點。服裝鞋帽、日用商品、家用電子電器、美容美發(fā)、餐飲服務、住宿服務、健身服務等消費領域的投訴相對集中。消費者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質量、合同和售后三個方面,訴求則主要圍繞商品質量問題、延遲發(fā)貨、霸王條款、虛假宣傳、售后服務等問題。
教育培訓服務類投訴略有上升。今年上半年教育培訓服務的投訴比去年同期上升了6.34%。一方面,去年突發(fā)的新冠疫情,令教育培訓行業(yè)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少培訓機構適時推出線上授課模式,拓寬了服務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但有部分消費者因授課方式、課時扣減規(guī)則、上課質量下降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意轉為線上學習,提出解約要求。部分培訓機構雖在疫情后重新恢復線下門店的經營,但因經營策略調整關閉了部分門店,對配置的師資、課程內容、課程時間等方面也做了調整變更,引起消費者的不滿,從而發(fā)生消費糾紛。另一方面,教育培訓服務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糾紛涉及廣告宣傳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培訓機構夸大培訓的內容和效果,誘導或誤導了消費者,比如商家宣稱“名師”授課、押題命中率高、考試通過率高等。
網絡購物的新興問題層出不窮。近年來網絡購物出現(xiàn)了不少新鮮的宣傳噱頭和特殊的營銷方式,比如“盲盒消費”“低價撿漏”“直播帶貨”以及“社區(qū)團購”等,由此帶來了一些新問題。有的商家宣稱盲盒中有隱藏款,吸引消費者花費大量金錢購買了全部的盲盒,但依然抽不到所謂的“隱藏款”;有的商家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低價撿漏的鏈接,宣稱銷售的衣服都是為數不多的“好貨”,利用消費者想撿便宜的心態(tài)進行銷售,出現(xiàn)問題后,消費者往往找不回購買信息而無法確定被訴的商家和平臺;有不少微信團購群聲稱銷售“產地直供”的生鮮貨品,消費者購買后發(fā)現(xiàn)貨品不新鮮,聯(lián)系所謂的團長未果,也找不到商家的客服及時處理;直播平臺通過直播間展示“保真”的翡翠吊墜,并在直播間營造“搶購”氣氛,消費者收到貨后發(fā)現(xiàn)與宣傳相差甚遠,但網絡直播和平臺都推卸責任,拒絕退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