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徐文智)巨大的弧形通道架子上,緊密分布著幾十支日光燈管,在白色燈光照射下,一輛周身簇新光亮的米黃色卡車猶如一個龐然大物,穩(wěn)穩(wěn)停靠在卡車總裝生產線的最后一道工位上,等待工人們的檢驗。
“以前,通過氣密檢測儀檢測,180秒內,卡車制動管路氣壓無明顯壓降,就可以下線出車間了?,F(xiàn)在我們增加了一個工序,就是通過刷清潔劑方式對于非制動管路進行氣密性檢查。”郭佳麗說。
郭佳麗在總裝廠查看質量大數(shù)據(jù)平臺。徐文智/攝
郭佳麗是陜西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汽)汽車總裝配廠質檢科副科長,2011年大學畢業(yè)到陜汽工作,先在一線生產崗位鍛煉。“7個月的鍛煉時間不長,卻讓我對一線崗位質量工作要求有了切身體會。”郭佳麗告訴記者,自此她邁出了從事質檢工作的第一步。
9月24日上午,外面秋雨綿綿,陜汽總裝車間內,綿延不斷的紅白黃各色卡車依次排隊,等待零部件裝配。已經有10年質檢經驗的郭佳麗,穿戴深藍色工服工帽,在巨大的裝配車間內邁步從容。
在最后一道工位上,一位工人鉆到卡車車架下面,拿刷子蘸一下專用清潔劑,在非制動管路上環(huán)圈一抹,查看是否有氣泡產生。記者了解到,這個操作很簡單,卻是裝配線工人額外增加的一道工序。
“依據(jù)企業(yè)質量大數(shù)據(jù)平臺,我們質檢部門從后端市場發(fā)現(xiàn)非制動管路漏氣故障涉及密封圈的安裝,通過增加這樣一個手動檢查步驟,就可以避免類似問題出現(xiàn)。”郭佳麗說,“但是速度與質量在裝備制造行業(yè)是一對永恒矛盾。”
郭佳麗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剛當上質檢員時,她是汽車總裝車間質檢部門唯一的女性,經常為了質檢問題與一線崗位的大老爺們爭吵,“當時的挫敗感很強。后來隨著企業(yè)質量大數(shù)據(jù)平臺的建立完善、各種質量管理方法的推行以及自己工作方法的逐步改進,一線工人們慢慢轉變了對質量管理工作的看法,自我價值得到充分體現(xiàn),也更加喜愛和珍惜質檢員的崗位。”
郭佳麗對記者說,在陜汽質檢部門工作10年來,每當企業(yè)取得耀眼的成績,她與集團1100多名質檢人員、3萬多名生產線上的工人一樣,內心倍感自豪,就在不久前,陜汽因“基于‘四新’引領的雙循環(huán)智能質量管理模式”獲得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
“經過嚴格質檢的陜汽卡車,走出車間,走向世界,我們每一位質檢員和陜汽人都無比自豪。”當氣密性檢查合格的米黃色卡車被牽引走下最后一道工序,駛向總裝車間大門時,郭佳麗臉上洋溢著自信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