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聶國春)近日,浙江杭州一家公司給員工投保反詐保險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電信詐騙險都保障些什么?它為何會成為員工的新福利?被保險人被騙的錢保險公司全都能賠嗎?就此,《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多家險企推出反詐險
據(jù)了解,電信詐騙險并不是新事物。早在2016年,眾安保險就推出了國內首款電信詐騙險,小米手機用戶成為首批被保障用戶。用戶投保后,在接到詐騙電話或短信時會由手機自動辨別相關號碼,收到安全提醒。如因未收到安全提醒,導致用戶遭遇電信詐騙,眾安保險將對其產生的損失給予最高1萬元的賠付。此后,眾安保險對這款保險進行了全面升級,面向所有用戶開放。
5月8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在某中介平臺看到,目前在售的眾安通訊網絡安全財產損失保險產品保費分別是7.99元、29.9元和49.99元,對應保額分別是1萬元、5萬元和10萬元。
今年3月,陽光財產保險推出了電信詐騙個人賬戶資金損失保險,一年保費7.9元可保1萬元額度,28.8元則可保5萬元。據(jù)介紹,該產品上線僅一周時間,投保人數(shù)便超過10萬人。
除了面向個人銷售的產品,一些險企還和政府部門合作推出相關責任保險。今年4月,國壽財險山西省分公司與山西省太原市反詐騙中心共同推出太原市首個“反欺詐責任保險”,打造“你轉款、我把關,把關被騙、保險理賠”的反詐防詐模式。去年6月,寧夏銀川市公安局、工行寧夏分行、太保財險寧夏分公司聯(lián)合推出了反詐責任保險。
降低用戶被騙風險
險企接連推出反詐保險,針對的是全社會共同打擊的電信詐騙。近年來,隨著網絡平臺的普及和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電信網絡詐騙呈現(xiàn)出案件高發(fā)的態(tài)勢,并異化出不同的技術形式,讓防范和打擊治理工作變得越來越復雜。
公安部今年3月發(fā)布的消息顯示,2021年,公安機關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44.1萬余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69萬余名,打掉涉“兩卡”(手機卡、銀行卡)違法犯罪團伙3.9萬個,追繳返還民眾被騙資金120億元。
針對詐騙分子作案手法不斷翻新的情況,公安部會同中央網信辦、工信部、人民銀行等部門,開創(chuàng)性地開展技術攔截、精準勸阻等工作。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國家反詐中心共攔截詐騙電話15.5億次、詐騙短信17.6億條,緊急止付涉案資金3200余億元,成功避免2800萬名群眾受騙。
針對杭州公司為員工投保電信詐騙險,不少微博網友在熱搜評論中流露出羨慕之情。有網友表示,現(xiàn)在的網絡詐騙太多了,防不勝防,買份保險很有必要。也有網友表示,平時不在家人身邊,電信詐騙險可以為家里長輩增添一份守護。
免責條款要看清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仔細閱讀反詐保險產品條款后發(fā)現(xiàn),并不是遭遇電信詐騙一旦受損就能獲賠。
據(jù)了解,反詐責任保險主要承保的是因反詐中心原因導致的資金損失。以國壽財險產品為例,轄區(qū)群眾遭遇電信網絡詐騙時,如果轉款前向反詐中心電話或當面咨詢,咨詢內容經太原市反詐騙中心把關并出具“同意轉款”報告,造成群眾經濟損失的,則由保險公司負責全額賠償。全年理賠額度為,太原市范圍內5000萬元,單筆上限200萬元。如果經把關不建議轉款,市民仍一意孤行造成被騙后果的,則不在理賠范疇內。
與反詐責任保險保障范圍大、單筆賠償額度高不同,個人投保的電信詐騙險最高賠償不超過10萬元,保障范圍也有很多限制。
例如,陽光財險的產品明確,保險期間內,被保險人因遭受通信網絡詐騙導致其個人賬戶內的資金發(fā)生損失,經公安機關部門立案且在30天內仍未追回該損失的,則按照保險合同約定賠償被保險人所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記者查閱具體保險條款發(fā)現(xiàn),該產品附帶有16項保險責任免除條款:如因主觀故意、網絡婚戀交友、網絡刷單返利、黃賭毒等行為造成的資金損失,在非法金融APP理財、借貸等產生的損失,不在保障范圍內。此外,投保后還有7天的等待期。
眾安保險的產品有10項免責條款,如手機短信、電話已提示詐騙風險,但仍進行操作或轉款的,因借貸、投資理財造成資金損失等情形。該產品還設有3000元的免賠額,單次賠付比例為70%。
資深保險精算師徐昱琛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電信詐騙險產品不多,主要是因為保險公司在定價、風控上較難把握。免賠額、賠付比例和賠付范圍的設置,使產品具有更強的可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不會“賠穿”。反詐責任保險賠付的賠付條件是,先向反詐中心咨詢,這一咨詢過程可以將大部分詐騙風險攔截在外,降低賠付風險,同時也可以向公眾宣傳反詐知識,是個很好的嘗試。
徐昱深提醒說,電信詐騙險對于彌補電信詐騙受害者的損失有一定作用,用戶在投保時,應仔細閱讀相關免責條款,理性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