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武曉莉)在已經離不開手機等移動終端的今天,人們對電磁輻射的擔憂一直未曾消失。
近日,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聯(lián)合編制的強制性國家標準GB21288—2022《移動通信終端電磁輻射暴露限值》(以下簡稱《標準》)正式發(fā)布。據(jù)悉,該標準將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實施。
人們需要為移動終端的電磁輻射擔憂嗎?你的手機輻射超標了嗎?結合新發(fā)布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手機的輻射是什么
“工作在100kHz—300GHz、使用時靠近人體20厘米以內的接入公用電信網的移動通信終端設備,其電磁輻射暴露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標準》開篇的表述就讓人心生擔憂。
從手機誕生至今,幾十年間關于其輻射是否危害健康的爭論和研究未曾停息。不過,在專家看來,大多數(shù)人搞混了電磁輻射的概念,其實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根本不用擔心輻射。
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通信專業(yè)博士張弛對記者說:“解讀《標準》首先要把輻射進行科學區(qū)分?!彼f,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主要是指阿爾法射線、貝塔射線、伽馬射線、X光射線、中子射線等。這類輻射的特點是頻率極高、能量很強。高劑量接觸的情況下,可以打破人體的化學鍵,從而使人染病甚至死亡?!昂迷谖覀內粘I钪杏龅诫婋x輻射的機會是很少的,做X光、CT是電離輻射,但都有嚴格的管控?!彼f。
“新國標所要規(guī)范的輻射是另外一類輻射,即非電離輻射,也叫電磁輻射。”張弛說,這類輻射的特點是頻率較低、能量很弱,因此打破不了人體的化學鍵。但由于在高劑量情況下可以對人體組織產生加效效應,因此也需要進行管控。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電磁輻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屬于《標準》所說的“公眾暴露”,即“對處于非控制條件下的各種年齡階段及不同健康狀況,并且不會意識到暴露的發(fā)生和對其身體造成危害,不能有效地采取防護措施的個人的暴露”。這是《標準》規(guī)范的一個重要內容。
主要的影響是升溫
人們通常擔心的通信方面的電磁輻射其實分兩個方面,對電磁輻射限制的管控也可以細分為環(huán)境電磁輻射,例如廣播站、發(fā)射塔和手機基站。張弛說,對這類電磁輻射的限制標準,采用的是等效功率譜密度標準,即單位面積的輻射功率值。因為這是個單一物理量,所以用頻譜儀和功率計可以很簡單地測量。曾有國外專家質疑我們定如此嚴格的標準只是做個樣子,實際上無法達到。而根據(jù)多年來的實測結果,我們是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執(zhí)行的,我國對環(huán)境輻射的管控,在世界范圍內是屬于非常嚴格的。“當然,我國的電磁輻射限值標準均遵循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標準,這也是全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選擇?!?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white-space: pre-wrap;">張弛說。
《標準》規(guī)范的主要是另外一類,即距離人體20厘米之內的穿戴式設備的輻射。以《標準》的表述,這個數(shù)值叫比吸收率SAR,即生物組織單位時間(dt)單位質量(dm或ρdV)所吸收的電磁波能量(dw)。采用的限值標準是比吸收率標準,即每公斤人體組織體所吸收的電磁輻射能量的多少。
“這個指標就復雜多了,因為眼球、頭蓋骨、肌肉、內臟,這些機體的性質不同,比吸收率值也非常不同?!睆埑谡f?!癝AR值的測量也非常復雜,由于不能做有創(chuàng)傷的人體實驗,因此只能模擬人體組織設計實驗假人。例如用硅膠模擬人體肌肉,用甘油酒精懸浮液模擬大腦,再把探頭插到相應位置上。用不同頻率、不同功率、不同位置進行發(fā)射,根據(jù)探頭獲取的數(shù)值進行解算,得出每公斤相應組織所吸收的電磁輻射能量值?!?/p>
移動終端電磁輻射對人體的主要影響是什么呢?說出來肯定很難令人相信——是升溫。據(jù)張弛介紹,根據(jù)以往的測試結論,在貼近頭部位置持續(xù)發(fā)射2瓦功率的手機頻段信號,大腦內部會升溫0.392℃。他說,人體組織溫度是動態(tài)平衡的,運動后提升0.3℃是很正常的。
重慶科技博主機智貓說,國家對移動終端電磁輻射的測試方法是:終端電磁波的發(fā)射功率被設置為最高,并且SAR基于適用條例指定的時間間隔進行實時評估。評估基于模擬無間距緊貼頭部使用,以及以5毫米間距貼近軀體佩戴或攜帶使用。
“終端實驗采取的是極端條件?!睆埑谡f,手機的輻射功率一般在幾十到幾百毫瓦之間,長時間2瓦輻射是不可能產生的,因此這個極端條件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對移動終端的電磁輻射不必擔心。
多個終端會疊加輻射嗎
除手機外,如今,電子手表、電子手環(huán)、血氧儀、心臟起搏器、電子助聽器、植入耳蝸等非常多的穿戴式電磁輻射設備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那么,多個移動終端一起使用,多種電磁輻射會有疊加效應嗎?
張弛認為,疊加效應的概念也是來自于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是有疊加性的,接觸越多、時間越長危害越大。例如針對癌癥的放射性療法,做一次可能沒什么感覺,次數(shù)多了就會惡心甚至掉頭發(fā)。而由于電磁輻射對人體的主要作用是熱效應,因此疊加可以忽略不計。比如你上午打電話體溫提升了0.01度,下午再使用了其他穿戴設備,上午的提溫效應早已經消失了。
張弛認為,即使是同一個時段,不同頻率和不同位置的微弱電磁輻射,作用的也是不同的人體組織,因此不能簡單疊加。只有相同位置、相同頻率的設備持續(xù)工作的情況下,才應該考慮電磁輻射的疊加效應。
針對民間關于電磁輻射可以殺精子、可以降低生兒子的概率等說法,張弛認為都是無稽之談。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國際輻射組織公認,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主要就是熱效應,其他效應并沒有科學依據(jù),不必擔心。
消費者可放心使用
消費者對移動終端的輻射效應有什么監(jiān)督方法嗎?該注意些什么?
“中國的電子產品質量、安全性沒有問題,消費者不需要擔心。”張弛說。關于個人層面的監(jiān)督,張弛認為,消費者對終端電磁輻射是無法察覺的,也沒有任何能力去檢測。他說:“對于手機基站的輻射老百姓可以用售價幾千元的功率計進行測量,超過40微瓦/平方厘米就算違規(guī)。但移動終端的輻射限制采用的是比吸收率標準,需要構建等效人體組織的實驗假人、高端復雜測試設備和微波暗室,沒有幾百萬元根本建立不起來。即使真的建立起來了,沒有國家授權的資質,測量結果也沒有意義。此外,也不必擔心廠家做假亂標參數(shù),因為這種參數(shù)都是國家授權的機構測量出來的。”
機智貓說,如果實在是很在意輻射,為了減少射頻暴露,可采用免提方式通話,或者是連接耳機等設備使用。另外,含金屬部件的保護殼可能會改變設備的射頻性能,如果是在信號良好的環(huán)境下,對通話影響不大。但如果手機本身的網絡環(huán)境不佳,同時天線又被金屬外殼遮住,就會較大程度地減弱手機信號,反而加大手機運作的功率,有可能增大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