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劉銘)2023年,“消費者之家”四川省成都市消費者協會更名為成都市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秘書處體制機制脫胎換骨,消費維權效能全面提升。2月2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來到位于成都市致民東路6號的成都市消委會,走進投訴部,親身感受這里的新氣象。
投訴調解成功率高了
記者踏進成都市消委會投訴部辦公室,一股新鮮氣息迎面而來,橫臥門口的沙發(fā)上豎著一塊獎牌和一堆未懸掛的錦旗??匆娪浾邔χ勁坪湾\旗拍照,新入職的調解員劉雅謙高聲說“還有最新的獎牌”,然后立即跑去尋找。原來,在不久前舉辦的川渝消委會2023年度消費維權優(yōu)秀案例評選活動中,成都選送的維權案例獲得了二等獎,領回了新獎牌。
春節(jié)臨近,成都市消委會投訴部依然閑不下來。投訴部主任李艷華正在為“3•15”準備十大典型案例。記者注意到,她的桌上放著一份關于跨境電商的消費維權問題律師意見書。“成都市青白江區(qū)跨境電商產業(yè)園遇到了不少消費維權疑難問題,我們準備在產業(yè)園建立消費教育基地和投訴站,剛帶著兩名公益律師和消費維權咨詢專家到現場進行了指導?!?span style="text-wrap: wrap;">李艷華告訴記者,去年對全市的投訴站進行了清理整頓,撤銷了15家,新建了9家,并開展了業(yè)務培訓,建立了對口聯絡指導機制。
“今天還有兩起投訴要處理?!崩钇G華說,一起是退購房定金,一起是高檔風衣干洗糾紛,都是多方調解無果轉到了成都市消委會。兩起投訴都比較棘手,但她已經想好了“切入點”。“我們每天的工作不是在回答投訴咨詢,就是在處理投訴?!?span style="text-wrap: wrap;">李艷華告訴記者。
據介紹,“消協”更名“消委會”后,投訴部人員完成了新老交替,投訴受理的主動性增強了,投訴量增加了兩三倍,同時投訴處理效率明顯提升,投訴處理質量也提高了。2023年,消委會受理、轉辦及調查調解消費糾紛近200件,接聽消費咨詢近3000件,成功調解了一批涉及老年消費、電視購物、食品安全、美容美發(fā)、家庭裝修、教育培訓、汽車銷售等重點消費領域的消費糾紛。
李艷華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智慧315平臺即將開通,最近一項重點工作就是推動區(qū)(市)縣消費者組織和企業(yè)入駐平臺,“這是未來投訴處理質量提升的一項重大舉措,將改變投訴受理渠道及處理方式,也將極大提高投訴處理質量和效率”。
工作人員在接聽消費者電話。劉銘/攝
真心對待每一位消費者
采訪中,投訴電話響了,調解員敬曉嵐立即接聽。原來是一名外地消費者網購的衣服原料實際含量與商家承諾不符,要求三倍賠償。敬曉嵐一邊詢問被投訴商家的位置,一邊快速翻動桌上的通訊錄耐心給消費者“導航”。記者了解到,投訴部有了工作“新理念”:不能像“接線員”例行公事,要認真傾聽消費者訴求,以平常心做實在事,為消費者解決實際問題,不浮夸不搞花架子。
春江水暖鴨先知,消費者最能夠感受到投訴部的新變化。就在記者采訪的前一天,山東煙臺消費者范女士專程送來“為民服務接訴必辦”的錦旗,感謝投訴部工作人員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解決問題。投訴部全體工作人員都很欣慰,把這面錦旗視為“新理念”的成功。
李艷華告訴記者:“前來維權的消費者,普遍需要撫慰、理解、共情和傾聽。消委會工作人員要端正心態(tài),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和看法,面對消費者不能先有‘防火墻’?!?/p>
消費者送來錦旗。資料圖片
警示從“應景”到“原創(chuàng)”
隨著采訪深入,記者發(fā)現成都市消委會投訴部的新理念、新做法真的不少。消費警示從“應景”到“務實”再到“原創(chuàng)”的轉變就是其中之一。
“過去發(fā)布消費警示提示,大多是到了一個時間節(jié)點必須要發(fā),內容也不是完全基于消費者投訴,而是從各方面搜集來的二手信息,警示的科學性、權威性都不高。2023年我們改變了工作理念,警示內容主要來源于投訴處理中發(fā)現的共性問題,通過研究、提煉,撰寫出符合消委會職能、務實管用的原創(chuàng)警示?!崩钇G華說。
成都市消委會發(fā)布的第一個原創(chuàng)警示是關于網上開店的。投訴部從多種渠道發(fā)現,一些不法商家以低價網上開店培訓為名設置圈套騙取錢財,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面對這種侵權現象,投訴部首先面臨受不受理、關不關注、值不值得警示等問題,通過轉變理念,從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出發(fā),決定發(fā)布消費警示。為了做好這期消費警示,投訴部委托律師事務所研究提供了背景資料,還組織了一次由4家律師事務所律師、電子商務協會、企業(yè)、媒體和消費者代表參加的內部研討會,最后發(fā)布原創(chuàng)消費警示《警惕網上開店培訓服務背后的套路》,經媒體報道后產生了廣泛影響。
隨后,成都市消委會又針對美發(fā)消費明星造型師陷阱、“雙11”消費價格貓膩、家裝消費報備合同陷阱等消費投訴咨詢熱點,連續(xù)發(fā)布了幾期消費警示提示,各類媒體競相報道,社會反響強烈。
去年底,成都市消委會建立了消費咨詢專家和公益律師兩個專家團隊,在消費糾紛調解、基層業(yè)務指導、消費警示發(fā)布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面對一起投訴,認為值得討論分析或者拿不準的,就會放在律師專家群里討論?!崩钇G華打開“律師顧問團微信群”向記者展示討論內容,“從去年11月底到現在,群里討論維權問題已有10余次,這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這種模式很管用”。
成都市消委會秘書處負責人表示:“解決好消費者遇到的問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消費維權領域最現實、最直接的體現,我們正是按照這樣的理念和原則全心全意為消費者服務,并將其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具體到每一件消費咨詢、投訴接待處理過程中,為消費者排憂解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