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廣州訊(陳曉瑩 記者李青山)近年來,大眾理財觀念不斷增強,理財培訓市場迅速擴張,各類理財培訓機構大量出現(xiàn),但服務質(zhì)量卻參差不齊、亂象叢生。消費者投訴反映的問題主要為商家低價虛假宣傳、誘導高價消費、師資學歷造假、推薦理財產(chǎn)品虧損嚴重、課程質(zhì)量差、退費退款難等。6月13日,廣東省消委會針對目前理財培訓消費領域存在的問題,向消費者發(fā)出理財培訓相關消費提示。
警惕低價陷阱。理財培訓機構通常會先以“1元學理財”“12元小白理財課”等噱頭吸引消費者,之后再讓消費者購買名不副實的高價進階課程。對于這類低價營銷套路,消費者需提高警惕,不要輕易被低價宣傳誘導,在購買課程前先自行查閱該機構的企業(yè)信息、資質(zhì)及口碑等,充分了解清楚后再作決定,避免因貪圖便宜而掉入消費陷阱。
提高風險意識。理財作為投資行為,必定存在風險。正規(guī)理財課、財商課一般不會以“穩(wěn)賺不賠”“高額收益”“投資回報率多少”等作為宣傳賣點,因為高收益高回報的承諾不僅不符合金融理財?shù)囊?guī)律,還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等相關規(guī)定。消費者應理性看待此類宣傳營銷,碰到承諾保本、盈利的機構,要多留幾個心眼。
擺正理財心態(tài)。理財培訓機構往往會以過往學員成功獲取高收益的虛假案例作為誘導,來獲取消費者的信任,這容易讓消費者產(chǎn)生“躺著賺錢”“來錢快”等想法。消費者應清楚認識到,即使是專業(yè)人士都難以保持穩(wěn)定長期的高收益,理財培訓機構更難短時間就讓學員實現(xiàn)無虧損、高收益。對此,消費者不能抱著“一夜暴富”的心理,接受培訓時應擺正心態(tài),腳踏實地。
切忌盲目從眾。一些理財培訓機構會向?qū)W員推薦一些基金股票,在課堂氣氛的渲染下,消費者容易盲目跟風購買。機構的此類行為已涉嫌非法薦股,同時也讓消費者財產(chǎn)安全承受較大風險。消費者不應輕信理財培訓機構單方面的所謂內(nèi)部消息、專業(yè)推薦等,應在全面深入了解投資產(chǎn)品各方面信息后,結合所掌握的理財知識,以及自身承受風險能力進行理性投資。
合理選擇課程。理財零基礎的入門消費者在培訓時,往往很難有效辨別商家宣傳、培訓等內(nèi)容的真?zhèn)?。對此,廣東省消委會建議消費者可先通過一些正規(guī)專業(yè)的線上平臺進行視頻學習,掌握一定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后,再考慮是否需要購買理財培訓機構的課程作進一步學習,從而更好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廣東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如在購買理財培訓課程或接受服務時發(fā)生消費糾紛,可通過全國12315平臺網(wǎng)站、當?shù)?2345等渠道,或向消費者組織進行投訴,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