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南寧訊(記者顧艷偉)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網絡教育培訓可以幫助消費者跳出地域局限,擁有更多的培訓選擇。與此同時,也讓很多消費者遭遇名師無資質、課程不對版、退款被拖延等煩心事。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fā)布消費提示:謹慎參與網絡教育培訓。
據了解,當前網絡教育培訓存在“零元培訓”藏貓膩、包裝“名師”來充場、“霸王條款”頻現(xiàn)身、“拖延退款”難解決等亂象:
“零元培訓”藏貓膩。培訓機構以零元學為噱頭,誘導消費者辦理“培訓貸”,宣稱如果考試沒有通過,退回培訓費,相當于無成本參加了培訓。實際上,消費者與金融機構建立的是貸款合同關系,與培訓機構建立的是培訓服務關系,兩種法律關系相互獨立。消費者如果沒有通過考試申請退還培訓費,也需按合同支付貸款本息。逾期還款,將面臨征信不良的影響。
包裝“名師”來充場。一些培訓機構的廣告中宣稱授課教師任教名校、有多年培訓經驗等,但這些“名師”“專家”卻沒有相關認證材料。消費者聽課后對講課質量不認可,也難以要求培訓機構兌現(xiàn)宣傳時的承諾。
“霸王條款”頻現(xiàn)身。線上培訓服務合同是格式合同,培訓機構利用制定合同的優(yōu)勢地位,將“不退課程”“因消費者個人原因未在約定時間上完課程的不予退款”“發(fā)生爭議的,同意在培訓機構所在地仲裁機構提起仲裁”等寫入合同,限制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等權利。
“拖延退款”難解決。未達到開班人數(shù),培訓機構拖延退還消費者預交學費,或在協(xié)商中提出不合理退款條件;消費者沒有通過考試申請退還培訓費,培訓機構卻不按合同約定時間、渠道、方式退還,一拖再拖,甚至拒絕與消費者繼續(xù)溝通。
為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廣西消委會發(fā)布2022年第11號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做到“六個要”,遠離網絡教育培訓消費陷阱。
要客觀看待考前培訓。考前培訓確實能為消費者提供歸納知識要點、了解時事新聞、提升面試技巧等幫助,但這類培訓能否幫助你從激烈的入職考試中脫穎而出,比拼的還是個人的知識儲備、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實力。
要綜合考量培訓機構。消費者應選擇證照齊全、口碑良好、師資雄厚的培訓機構,警惕開辦時間較短的新辦機構“圈錢跑路”。可通過“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核實教育培訓機構的證照資質情況、開辦年限、登記地址及相關公示信息;通過培訓機構官方網站了解企業(yè)口碑和評價,看清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
要認真審閱合同條款。消費者要仔細審閱合同條款。對培訓內容、課時、上課方式、師資要求、培訓費用、退款條件等重要內容進行明確約定;對機構承諾的優(yōu)惠條件,應以補充條款的形式寫進合同;若發(fā)現(xiàn)機構利用優(yōu)勢地位,在合同中設定限制消費者權益或免除、減輕經營者責任的,可拒絕簽訂合同。
要切勿輕信宣傳效果。不要輕易相信培訓機構“保通過”“名師一對一”“限時優(yōu)惠”“贈送課時”等廣告宣傳,理性看待“小班私教通過率高”的實際效果,量力而行,避免一次性繳納高額費用。
要謹慎選擇培訓貸款。這類貸款多為培訓機構與貸款機構合作,為培訓者提供借貸或分期還款的貸款服務。一些培訓機構會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甚至慫恿其向第四方貸款償還第三方的貸款,對貸款利率、還款壓力、征信風險等重要信息卻不予提示,盲目貸款容易陷入被動境地。
要留存證據積極維權。消費應自覺保留合同文本、繳款票據、與商家聊天記錄等交易證明。一旦發(fā)生消費糾紛,首先應主動與商家協(xié)商,意見無法達成一致的,可申請相關部門調解、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發(fā)現(xiàn)培訓機構存在違規(guī)經營行為的,及時向當?shù)亟逃鞴懿块T或相應監(jiān)管部門舉報。